荔枝角「古渡口」探究 Lai Chi Kok



日期: 2023-01-29
天氣: 天晴,能見度一般。
相機: Samsung S22

日記:早已聽過朋友說前荔枝角醫院(即今饒宗頤文化館)內有一「古渡口」遺蹟,當時有點懷疑,那裡地勢頗高(約海拔50米),怎會有渡口遺蹟?就算有都在美孚填海時拆了吧?查實「古渡口」之說來自珠海書院學者蕭國健教授在2017年為饒宗頤文化館撰寫的研究報告,當中並沒有提供任何佐證。適逢昨日另一班朋友又去過,看了照片,更加引起我的疑惑,故今天去實地考察。

未去之前,先行行山,由大圍顯徑站起步,上引水道,行去大埔道。繞走九龍水塘、石梨貝水塘、九龍接收水塘和九龍副水塘,一網打盡全數12項古蹟,另訪同樣值得(但未獲)評級的一條石橋和一條石砌輸水隧道。穿過平房區、大埔道濾水廠(也是古蹟)出大埔道,落蘇屋村,補影全港最古老的建築古蹟:李鄭屋古墓,再行保安道至饒宗頤文化館才開始今天的戲肉。

先重訪1887年豎立的深水埗關廠「九龍關界石」,今日發現第3條路可以通往。另看了兩座1930年代建成的焚化爐,是當時荔枝角醫院用來燒垃圾的。最後是「古渡口」,那只是一道石牆,牆上開了道門,通向西面的斜坡。查舊地圖,古時醫院的西面是海灣,西南面有兩個碼頭,從醫院南端的正門有路通往碼頭。這兩個碼頭至少1904年已存在,比醫院的前身的「豬仔館」和入境檢疫站更早,故此可以確定碼頭就是所說的「古渡口」。

既然醫院正門已有路通往碼頭,為何要開多條樓梯通落西面海邊?那邊坡度較大,而且下到海邊還要多走路才去到碼頭,費時失事。不知蕭教授可有考慮過這個疑點,或許他見到有門口通下海邊,想不到有其他可能,便推斷是往渡口的小路。其實可以有其他可能性的。

不過,最重要的證據是門的構造:它的內框是水泥造成,而且不似是後來加工的。政府在1921年展開填海工程,碼頭消失,海灣變成美孚油庫。故此,如果這道門確是「古渡口」的遺蹟,必定在1910年代或以前建成。以我所知,當時水泥在本港還未普及,石牆一般用花崗石砌成,門楣是一塊長形的花崗石。用水泥作石牆門框,相信是1930年代以後的事了。蕭教授認為是「古渡口」遺蹟,可能是由於工務局記錄顯示1908年興建石圍牆,因此推斷這道門也是一起建造。問題是,如果你看看醫院守衛室旁那幅同樣被他確認是1908年建成的石牆,牆中那道門就是用了剛才我所說的花崗石門楣,沒有水泥的!所以,天行認為這道所謂「古渡口遺蹟」的門口應是建於填海之後,不太可能跟渡口有關。它應該只是一道普通的門,通往1920年已落成的青山公路,作為荔枝角醫院的後門,方便在上區工作的員工進出。這一段石牆也可能是同時間建成,未必是1908年那幅。(BTW,今日試走了這路線下青山公路離開,確是方便,不用返回正門。)

考古的引人入勝之處是你不一定要(也不應該)拜服權威。常以批判性思維看事物,考慮其他可能性,或有機會破舊立新。

路線:顯徑站→引水道→九龍水塘→石梨貝水塘→九龍接收水塘→九龍副水塘→大埔道濾水廠→蘇屋村→李鄭屋古墓→饒宗頤文化館→美孚






純影集  Photos







九 龍 水 塘 記 錄 儀 器 房,建 於 1910 年,法 定 古 蹟。








九 龍 水 塘 未 獲 評 級 的 石 橋 是 舊 大 埔 公 路 的 遺 蹟,1902 年 落 成。

















突 出 的 石 樑,估 計 用 來 承 托 水 管,石 橋 這 邊 共 有 4 根。








九 龍 水 塘 溢 洪 壩,建 於 1910 年,法 定 古 蹟。

















九 龍 水 塘 溢 洪 壩 記 錄 儀 器 房,建 於 1910 年,法 定 古 蹟。








九 龍 水 塘 主 壩,建 於 1910 年,法 定 古 蹟。








九 龍 水 塘 主 壩








九 龍 水 塘 主 壩 水 掣 房,建 於 1910 年,法 定 古 蹟。


<< Last Page Page 1 / 5
Next Page >>

無添加。
香港自然美,何須整色整水?   《相片無添加聲明》
天行足跡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