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仔、滘西洲 Yim Tin Tsai



日期: 2023-04-08
天氣: 天陰,能見度一般。
相機: Samsung S22

日記:為了寫西貢古蹟,最近陸續補漏拾遺,今天去到鹽田仔和滘西洲兩個島。

第一次到鹽田仔是2006年,當時聖約瑟堂剛完成修復並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嘉許。2013年再去,鹽田正在修復。一別十年,鹽田仔變化不少,多了許多藝術裝置,感覺商業味濃了,但能夠自由走動的地方反而少了。慶幸復活節期間很多港人外遊,今天訪客不算多,行得都算舒服。

由玉帶橋過滘西洲,有步道前往高球場專用碼頭。步道5年前才興建,可是現在已有木板破爛,認真化學!記得當時滘西村村長告訴我這條步道會一直建至滘西村,並會開辦街渡,讓遊人可以從鹽田仔來,滘西村走,反之亦然。5年過去,第二期工程未有下文,不知是否胎死腹中了。

今天天色比預期差,不打算再深入滘西洲的山嶺地帶了,只求去探看滘西洲石刻。有小路下雞籠灣的小渡頭,由此綑邊去石刻。不料石刻已變得模糊不清,若不是上網找到政府圖片比對也看不出在岩石上什麼位置,即使知道也難以肯定是否人工刻鑿。此石刻在1979年被列為法定古蹟,被專家認為是出自3000年前的青銅時代。然而經歷了僅僅44年便侵蝕得模糊不清,逆向推算,3000年前豈不是要刻到成呎深?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考古學家呃你三千年!

看完石刻,好似什麼也沒看過,有點失落,決定綑另一邊至雞籠灣堤圍探遊。堤上有間荒廢小屋,有隻老狗見人來便一拐一拐的躲遠,有點心酸。續綑至內灣,覓得水管荒徑接回剛才前來的山脊小路,返回鹽田仔結束。

10年間鹽田仔的變化

一別十年,鹽田仔變化不少,除了旅遊景點味更重,多了許多藝術裝置,也多了許多「不准進入」的限制。例如以往教堂前方有片空地,可以在那裡攝影有「天主堂」字樣的那面牆;如今塊地封閉了,闢了作苗圃/耕地,令攝影師只能從側面窄角度影,構圖大打折扣。幸好,天行習慣捐窿捐罅,穿越樹林斜坡才找到另一處勉強可以從正面影到的位置,一般人則難以到達。

還有,天行想從比較好的角度影澄波學校,卻又被「不准進入」的路障所阻。見附近有條乾坑渠沒有「不准進入」的牌,三兩步就上到攝影位置,但又被工作人員阻止。鹽田仔活化之後,被塑造成老幼咸宜的主題公園,紅線太多,對行山人來說,可以行的地方反而少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陳丹書神父故居,翻查十年前的照片,故居未活化前可以自由走到它的正面拍照,如今屋前空地搭起簷篷,變成了茶座,要影相就得下山,落到鹽田旁遠攝。對比舊照,故屋屋頂的山牆加上了十字架裝飾,但近觀卻給簷篷遮蔽了,實在可惜。另外,未見附近有任何介紹故居和陳丹書神父的展板,予人的感覺是做生意更重要。

「活泉井」也是,記得以前是一個正方形的井,如今竟變成圓形並加高了,彷彿為了迎合人們心目中井的形象而改建。(特別一提,買船票時附送的小册子中仍展示井的舊貌,證明我記憶沒錯。)

近年鹽田仔的重點放在推介鹽田,但現場所設的展板對此鹽田的歷史隻字不提,反而用更多篇幅介紹大澳鹽田和香港其他地方的鹽業史,令人摸不着頭腦。

近來營運機構挖了一條260米長的人工河道,將雨季的山溪水由「活泉井」引至遠離鹽田進水口的泥灘,以免雨水冲淡流入鹽田的海水。營運者對改善鹽田不遺餘力,但與此同時,福若瑟神父故居後坡那條「成聖之路」卻不知何故遭荒廢,毁爛不堪,只加上「禁止進入」的牌子,浪費了路上幾塊介紹神父傳教事蹟的展板。宗教景點的殞落與鹽田的興起形成強烈對比。

個人以為,鹽田仔最獨特的並非鹽田,因為論規模它只屬小兒科,無法跟大澳和南圍相比。鹽田仔的最大特色應該是它的宗教氣息,因全島在百多年前已歸信天主教,形成一種新界其他村落沒有的宗教文化,好比歐洲的小村莊,如果能夠多點聚焦在宗教遺蹟和歷史便更好。所謂「鹽光」只是比喻,在聖經中解作生命見證。鹽本身價值不高,不宜喧賓奪主。

作為本港第一個成功以旅遊帶動活化復修的村落,鹽田仔還是值得向遊人推介。如何維持它的吸引力,如何平衡商業和歷史古蹟元素,相信還需要摸索,希望營運方聽到遊覽者的聲音。

路線:鹽田仔→玉帶橋→滘西洲石刻→雞籠灣→鹽田仔


純影集  Photos







鹽 田 仔








鹽 田 仔 的 村 屋 多 是 1950/60 年 代 興 建。








澄 波 學 校 (1920-97)


























聖 若 瑟 堂 ,建 於 1890 年,2004 年 重 修,二 級 歷 史 建 築。






































<< Last Page Page 1 / 7
Next Page >>

無添加。
香港自然美,何須整色整水?   《相片無添加聲明》
天行足跡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