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大刀 Tai Mo Tai To



日期: 2023-07-23
天氣: 天晴酷熱,能見度不俗。
相機: Samsung S22

日記:今日跟勁隊行大帽山和大刀屻,但恐怕力有不逮,偷雞搭車上荃錦坳起步,輕輕鬆鬆地上大帽山賞雲。然後從四方亭下梧桐寨,未到萬德苑大隊便追到,跑落上村吃飯。午後由頗茂密的上村脊登大刀屻,好彩有隊友開路,不過下午很焗,要在樹蔭下長時間休息。末程探遊隊友發現的山中梯田,探完也差不多虛脱,自行下嘉道理農場乘車歸。

大刀屻的高山梯田

近來才留意到大刀屻高處有石砌梯田的遺蹟,而且規模遠超想象,究竟有何用途?是誰建造?何時建造?

從1963年的航空照片可見到這些當時已荒廢了的梯田,它們廣泛地分佈在大刀屻向西北的山坡,集中在350至500米高度,而且全部在溪谷之間。

先說用途,傳統中國農耕以種植稻米為主,需要充足水源。地勢越高,水源越弱,難以種植稻米,並無誘因要艱苦地上高山開墾,除非是種茶。眾所周知,高山茶靚,茶樹適宜種植在潮濕和日照度低的地方,高地的溪谷正好符合條件。

大帽山北坡也有一級級的梯田遺蹟,據說可能是漢人侵入南方之前傜族原住民所開墾的茶園。可惜,由於傜人並無文字,此說難以考證。不過,漢人的文獻和各村族譜也沒有記載這些梯田的建立,令傜人之說更可信。

大刀屻梯田的由來也未見文獻記載,甚至可能没有人研究過,因此這裡的討論只限於推測。有山友認為可能是牛牯角村人開墾的。查維基百科,牛牯角是山下一個溪谷,清代中葉有客家人遷來立村,但後來人丁繁衍,耕地不足,約100年前棄村遷至附近的打石湖。

翻查1904年的地圖,有標出牛牯角村的準確位置,就在溪谷上游約180米高的山坡,但村的規模很小,只有一排屋,對比1924年地圖中的打石湖村和阿公田村細小得多,估計只容三數户人居住。

個人以為,牛牯角那三數户人難以建造山上龐大的梯田,況且由180米高度的村莊走上350-500米高度開墾也不化算,除非他們人力充足,種稻米之外還有餘力,又或者在山上建屋居住。

若說是傜族人建造,可能比較容易解釋。首先,這呼應了大帽山的茶園梯田,如果傜人有能力在大帽山800米高度大規模建立梯田,大刀屻就更加輕而易舉了。

其次,大刀屻梯田和大帽山梯田的建法一樣,都是就地取材,以三尖八角的石頭堆砌,石與石之間空隙多,手工比城門谷九條廢村那些梯田石牆粗糙。

其三,跟漢人不同,傜人是山區民族,習慣在山區生活。他們的屋比漢人簡陋,主要以木和泥等不耐用的材料建造,這或許解釋到為何我們至今找不到高地村莊的遺蹟,無論是大帽山或大刀屻。

最後一個問題是何時建造。傜族的歷史深不可測,漢人大概自南宋時期才逐步遷來南方,但傜人和他們的祖先越人早在三國之前已居於南方,只是後來被漢人驅逐和同化而消失。換句話說,如果梯田真的是這些原住民建造,歷史可以深不可測。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參考大帽山梯田,因為著於1688年的《新安縣志》記載到「大帽山,上有石塔,山中產茶」,可見大帽山梯田的歷史至少有335年,而大刀屻梯田也可能建於同期。1928年的地圖把部份梯田標作針葉林,估計已經荒廢多年,茶樹被針葉林取代。1963年的航空照片可清晰地看到一級級的梯田,意味戰時樹林被斬光,後來政府開始植林。如今實地考察,梯田已經大樹成蔭,再無茶樹了。

補充:歷史上香港確有傜人定居,南宋時期傜人的分支輋人居於大嶼山(古稱大奚山)經營製鹽,被官府緝捕,他們在1197年發起反抗,攻擊廣州,史稱大奚山傜亂,後被官府剿滅,屠殺了島上130名輋民。可見傜人在港的足跡歷史悠久。

路線:荃錦坳→大帽山→梧桐寨→上村→大刀屻→嘉道理農場
純影集  Photos



























































































<< Last Page Page 1 / 3
Next Page >>

無添加。
香港自然美,何須整色整水?   《相片無添加聲明》
天行足跡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