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遊鞍山西貢十四鄉 Ma On
Shan Village

日期: 2025-06-15
天氣: 天陰有雨,能見度一般。
相機: Samsung S24
日記:這條可能是我打風時行得最多的路線,大路、安全,有地方補給,對我來說交通又方便。昨天三號風球下風力不大,天氣稍涼,行得更舒服。唯一憂慮是不時下起驟雨,幸好是乘村巴上馬鞍山村,下車時剛好停雨。
入鞍山探索館參觀一下,雖然來過幾次,每次都是走馬看花,今次時間充裕,看完文物到 cafe 喝杯咖啡和吃了些小食,支持一下。店內擺設顯心思,連餐具都是義工手作或特製。焦糖咖啡濃郁,我邊喝着邊享受寧靜舒適的環境(和冷氣),看着窗外又下起驟雨,慶幸入了來避雨。
可能因為打風落雨,沒有其他遊人進來參觀,只有三位年輕的店員/義工,在枱上用筆記薄電腦不知作什麼。一位在我進來時已殷勤地介紹過展館,聽他說已在這裡工作了9年,所以問到教堂的復修用料,一枱一椅的來歷他都無所不知。另一位我覺得很面熟,想起幾年前保護馬鞍山村免被清拆建豪宅一役,在村民家中見過他,當時他也是對着部 laptop 忙於製作宣傳資料,爭取公眾幫助向城規會申訴,我稱他為「心戰室大腦」。鞍山探索館能由礦村村民後代管理,延續礦村歷史,確是美事。
在香港,要保育古蹟不易,政府主導的活化計劃往往流於過度商業化,大幅改裝古蹟,加建升降機、無障礙通道、玻璃頂甚至是新的附屬建築來滿足新用途,而且新用途多是餐飲零售之類,跟原來風馬牛不相及,失去了靈魂,只剩下軀殼。由信義會社會服務處復修和活化他們自己的老教堂是少數值得欣賞的例子,真正忠於社區和建築的歷史。我不認識這個機構的人,但過去對它的印象不錯,因為當年它對保護馬鞍山村免被發展的事上出了很多力。跟政府的活化計劃不同,鞍山探索館並非政府資助項目,只跟一般有評級的私人歷史建築一樣得到有限資助來復修,所以營運就要靠自己努力。秋冬的行山旺季訪客人數尚可,但夏季便差些,希望行山人士都支持一下這種有 heart 的民間古蹟項目,讓他們發展下去,不要等結業時才裝作可惜紛紛湧去打咭。(P.S.臨別之時,我打趣說我幫襯過的地方通常很快會執笠,因為我不喜歡多人的地方,少人的卻代表生意淡薄,希望今次不是!)
雨停了,行郊遊徑上昂平,下西貢吃個下午茶,再行去十四鄉。黃昏時分水退,可以行沙提出烏洲,Go Park收工。
路線:馬鞍山村→昂平→大水井→西貢→西沙灣→大環→南丫→禾寮→澳頭→企嶺下老圍→西徑→瓦窰頭→井頭→烏洲→Go Park (20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