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警署建築群在馬會資助下搖身一變成「大館」,今年五月底開放,據稱已有過百萬人次訪客參觀過。最近一連走了兩次大館,雖然算不上看得仔細,但也有點看後感。簡而言之:商業化有餘,歷史感不足。
其實,大館的定位有點不倫不類。基本上遊客到訪是為了看歷史古蹟,但馬會卻把重點轉移作當代藝術的展覽和表演,加建了兩座新穎大樓來達成。可能在下缺乏藝術修養,參觀大樓時覺得有點乏味,亦不見有什麼大師級展覽,似是本土年輕藝術家的習作居多,一般在大學裡已可見到。
至於新大樓的設計,不少人批評其外觀如怪獸,我不懂,但內籠就覺得比較單調,簡約為主。唯一賣點的螺旋樓梯為何會用串假芒果貫穿,令人無法影到無限輪迴的效果?真是令人費解!
最吸引我的反而是監獄大樓間的狹窄通道,夾在牆壁間的壓迫感,立體紅磚線條形成的張力,反映了域多利監獄獨有的擠迫環境,令人透不過氣的殖民地政治獄氣氛,都是外國的古蹟建築無法給你感受到的。
可惜,中區警察總部大樓卻給粉飾得過份華麗,令人以為是高級會所,加上營運中的餐廳佔據地面,只能說商業掛帥。
對面的營房大樓更是全部出租作商舖和餐廳,沒有什麼地方可參觀。
其實,更大的問題是大館無心介紹這些古蹟給你了解多一些。落成年份、歷史、建築特色等資料一一欠奉,不論是場刋、展示牌或官方網頁。天行要自己上維基百科搜集資料,實在諷刺!好像上圖的D倉,只有中間一層才像是監倉,那麼上下兩層是什麼用途?參觀完都找不到答案。
大部分監倉只開放底層給人參觀,一到樓梯,「訪客止步」牌比比皆是。上面幾層是蛇竇還是架步?
位處街角的更樓本應是鎮店之寶,因為它建於開埠初期的1851年,遠早於其他建築,還是本港現存第三最古老的西式建築,可惜大館就是對它的歷史意義隻字欠奉。連駐守的導賞員都笑說不明白為何要有更樓,不知是否收藏了金銀珠寶云云!
不用說,洗衣場階梯亦無解說。這裡的原貌是怎樣的?犯人如何在這裡洗衣?水源如何引來?我倒是很有興趣。
這幅監獄圍牆似乎經過不同年代的加建,是否可以介紹一下?
整個大館中最美的建築相信是中央裁判司署,可惜還未開放。但從街外看,主結構的樑柱被油成白色,少了古樸,多了浮誇。而旁邊的已婚警察宿舍因為部份倒塌了而開放無期,以前我覺得它最有香港味道,希望不會變成又一座宮殿!
攝於2013年的中央裁判司署和已婚警察宿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