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古蹟檔案館  Heritage Archive
五塊田93-94號 No. 93-94 Ng Fai Tin
建成年份
評級
觀賞性 難度
1930年代中
2
簡介:驟眼以為是1950至60年代的建築,有專門研究戰時歷史的朋友曾訪問過屋主,證實建於1930年代中,並在淪陷期間給東江縱隊用作收藏逃亡人士的秘密地點,等待合適時機便在下面的小棕林海灘上船送到國內。它由在九龍經營建築公司的客家人劉氏興建,其兒子劉興中戰前畢業於英皇書院,淪陷後回國加入國軍,因會說英語而被派往負責跟美軍聯絡,大概是這樣便把大屋用作流亡人士的偷渡中轉站吧。後來由他的堂弟劉安持有,他小時也當過俗稱「小鬼隊」的游擊隊信差。大屋在2014年左右易手,新屋主打算把它拆卸重建,只是未獲當局批准。

從外觀看,相信大屋原本設有露台,最遲1950年代末已給圍封成室內(因有當年的舊照顯示已沒有露台),但從側面的凹位仍可看到露台的痕跡。加上轉用鋁窗和用英泥修繕的屋頂包邊,難怪不似戰前建築。然而從破損的地方可見牆壁是以麻石和泥所造,這點和戰前建築吻合。室內以木樓板分隔上下兩層,樓板以木方為樑支撑,樑則由牆身突出的水泥結構承托,可說是由傳統過渡到現代建築技術的一環。

大屋最值得欣賞的是屋頂四角那些精美的球狀柱頭裝飾,以及右邊單位的木門。兩扇門是西式設計,其上有圓形氣窗,但設有插香座的門框是傳統中式。原本的木趟籠已不存,門框上的圓孔也被木板封了。

單純以建築價值而言,此屋改動不少,未必符合歷史建築評級的標準。然而曾經作為戰時流亡人士偷渡的中轉站,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理應獲得評級,可惜卻被古蹟辦忽略了。(補充:五塊田93-94號終在2025年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到訪日期:2024-07-11
<< Return
天行足跡 Copyright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