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軍路可算是第二道防線。假設入侵者突破了邊境的第一道防線,面對新界中央的一系列高山屏障,要快速運送部隊和火炮至香港市區,唯一可行的通道就是位於和合石和龍山之間的谷地,中文地名是「橋頭」,英文就是 Tau
Pass。那裡也是九廣鐵路和公路穿過的低地,只要控制到鐵路和公路,軍隊和武器就可經筆架山隧道和大埔公路輸送到九龍。
其他路線不是没有,但戰略價價值遠遜。由粉錦公路通去元朗,再走青山道去九龍就得繞大圈,面對更多截擊。
這是為何英軍要在 Tau Pass 的兩邊山嶺都建造軍路,讓士兵可從兩邊偷襲進入 Tau Pass 的敵人。Tau Pass Jeep
Track 由橋頭一直向西上到接近北大刀屻,連接牛牯嶺軍路,讓英軍可從林村增援或撤退。另一邊向東的 Birdly Jeep Track
一直伸延上龍山和九龍坑山,取得制高點,防止敵人從後突襲瓦解防線。只要能固守 Tau
Pass,就能阻止敵軍直進市區,也令英軍有時間集結軍力還擊。所以,Tau Pass
可說是50年代初防範北方威脅戰略的橋頭堡。「橋頭」雖為原有地名,卻不謀而合!
不過,對比二戰前建造的醉酒灣防線,這些50年代建成的防線就相形見絀,缺少堅固和隱蔽的碉堡,相信是軍方改變了看法,認為中共入侵的機會降低了,無須再投入大量資源。網上有個 11 Field Squadron 的 blog 就記述了部隊因為香港受入侵的威脅減少了而被調了去奧地利。
時至今日,Tau Pass Jeep Track 仍有不少遺蹟存在,包括軍路入口處的記念碑,刻着「1955 Tau Pass Jeep
Track」和負責建築的工兵隊名,另有兩座小型軍火庫和一列營房遺蹟,只是比較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