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沙頭角在清代是新界東北的墟市,名為東和墟,住在荔枝窩、谷埔、鹿頸等村以至深圳鹽田的居民都會到那裡採購日用品和交易農產品。1898年沙頭角河以南被劃入英界後,兩地居民仍可自由出入,且貿易日漸頻繁。1933至34年間,有商人看準商機,在河邊淺灘填海,興建了這一排22間新樓,前面的街道便乾脆叫「新樓街」了。
對比沙頭角原本的傳統客家民宅,「新樓」確是比較新式,跟廣州的騎樓式唐樓一樣,以兩根柱支撑,騎在行人路之上,既可增加上層住宅的實用面積,又可為下層商舖遮陽擋雨,增加人流。這一連22座全部都是下舖上居,設計大致一樣,只是門面和屋頂山牆不同。店舖包羅萬有,有售賣糧油雜貨,也有藥材、布疋、金器、手錶、茶餐廳,甚至是長生店。
1951年韓戰爆發,香港跟隨聯合國實施對中共禁運,包括沙頭角的大片邊境土地被列為禁區,在石涌凹設立檢查站,只有持「禁區紙」的人才能進入,自此沙頭角墟人流大減。67暴動後,政府全面封閉邊境,沙頭角墟經濟進一步受到打擊。雖然港府終在2024年逐步開放沙頭角墟,新樓街的商店早已大多結業,只剩下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