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沙頭角公路旁的新村瓦窰頭有一座龐大的中式古宅,竟然未見評級,也不見任何資料或討論。這是一座傳統的客家大宅,採用斗廊式結構,即是呈「凹」字形格局,門口跟橫屋之間設有天井(儘管已封了)。大宅雖然殘舊,仍保留了大量花卉灰塑和精緻的木雕檐板,瓦頂和鐵趟閘還是原裝,屋脊上有華麗的「夔龍」裝飾。
斗廊式客家民宅在新界不算罕見,但多數只是三開間,能夠有五開間以上的規模,並且保留完整的瓦頂、灰塑和壁畫,印象中只有松柏朗的客家圍和石涌凹的羅屋可以匹敵!前者是一級歷史建築,後者也有三級。為何這間大宅沒有評級?個人以為,它有力問鼎二級。
屋主丘先生70多歲,是真正的客家人,友善,很樂意告訴我關於這間屋和他家族的故事......問他建於何年,他指着簷下的壁畫,上面的題字寫着「民國十八年」,即1929年,比羅屋 (1930) 和下禾坑的法定古蹟發達堂 (1933) 更早。
一如其他客家人,他的家族世代務農,生活刻苦,但到了上一代,他的伯父去了柬埔寨伐木,父親則去了牙買加開雜貨店。克勤克儉儲蓄多年後,兩兄弟都落葉歸根,返回村裡合力興建了這座大宅,當時可算是豪宅了。後來由兩家的下一代繼承,他分得兩間,兩位堂兄則分到三間。堂兄加入了共產黨,抗日時期曾當游擊隊員,之後又參加過韓戰,大命不死,在大陸安享晚年,所以現在那三個單位丢空了。
一間近百年歷史,手工精緻,保存尚好的客家大宅,還扣連抗日歷史,本應獲得高度重視。可惜,大宅不但未獲評級,我問丘先生可曾有古蹟辦的人員接觸過他,他說從來沒有。言談之間,他還說正在考慮重建成丁屋,因為古宅雖大,內籠空間卻不太實用,而且屋頂已很破舊,處處需要維修。我告訴他這座大宅是他父親的心血,而且漂亮到不得了,如果拆了便太很可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