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大刀屻高處有石砌梯田的遺蹟,而且規模遠超想象。從1963年的航空照片可見到這些當時已荒廢了的梯田,它們廣泛地分佈在大刀屻向西北的山坡,集中在350至500米高度,而且全部在溪谷之間。究竟有何用途?是誰建造?何時建造?
先說用途,傳統中國農耕以種植稻米為主,需要充足水源。地勢越高,水源越弱,難以種植稻米,並無誘因要艱苦地上高山開墾,除非是種茶。眾所周知,高山茶靚,茶樹適宜種植在潮濕和日照度低的地方,高地的溪谷正好符合條件。
大刀屻梯田的由來未見文獻記載,暫時無法確定是誰建造,可能是由山下的村落開發,正如大帽山的茶園梯田由大菴人所建,也可能是由遠古的傜族人建造。傜族的歷史深不可測,漢人大概自南宋時期才逐步遷來南方,但傜人和他們的祖先越人早在三國之前已居於南方,只是後來被漢人驅逐和同化而消失。
至於何時建成也是無人知曉。若參考大帽山梯田,1688年的《新安縣志》已有記載,故大刀屻梯田遠至清朝中葉也不足為奇。無論如何,它肯定不是過去100年的建設,因為1928年的地圖把部份梯田標作針葉林,顯示已經荒廢多年,茶樹被針葉林取代。1963年的航空照片可清晰地看到一級級的梯田,意味戰時樹林被斬光,後來政府開始植林。如今實地考察,梯田已經大樹成蔭,再無茶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