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KCR界石(二):大學站至沙田
KCRBS - Part 2
日期: 2023-07-17
天氣: 天陰有雨,8號風球,能見度低。
相機: Samsung S22
日記:多謝颱風泰利,多了一天假期,但市面如常,商場食肆照常營業,中午落街吃過飯後又蠢蠢欲動。午後風力不算大,行市區應穩妥,可以繼續尋找KCR界石。今次由大學站找到沙田,沿途都是民居,比較容易,最多是走上人工斜坡頂,穿少少林。唯一比較狼狽是5點幾近6點時下了陣大雨,又搞到雙腿濕透,已經是連續兩日了。
一共探了19處可能有界石的地點,只找到5塊,有些在人家花園內要隔着圍欄影,有些甚至嵌入了牆壁或行人路。
11. 大埔公路沙田段天橋底:消失了,變了橋躉。
12. 地母夏苑對下,人工斜坡頂:找到,「KCR No.」。
13. 何東樓村口旁:不見,變了民居花園。
14. 落路下104號樓梯底:消失了,土地平整過。
15. 落路下103號:消失了,變了行人路/公園。
16. 駿景路近基督教靈磐教會:消失了,道路重建了。
17. 樂信徑近落路下3B號:消失了,道路重建了。
18. 樂信徑近駿景園入口:消失了,道路重建了。
19. 火炭路天橋下:消失了,變了天橋。
20. 穗禾苑下坡燒烤地點:消失了,變了燒烤場。
21. 天祥台3號下坡:不見,山邊長滿野芋,環境惡劣。
22. 天祥台1號:找到,「KCR No. 84」,在民居花園內,嵌入石牆。
23. 天祥台南面樓梯:找到,「KCR No.」。
24. 慶安閣東南下坡,人工斜坡頂:消失了,變了墓地。
25. 下禾輋271號人工斜坡頂:不見,堆積雜物的蕉林,環境惡劣,但找到支CLS舊標。
26. 下禾輋224號「藝園」:找到,「KCR No.」,在花園內。
27. 下禾輋59號:找到,「KCR No.」,就在路旁,下半陷入了水泥地面。
28. 禾輋邨行人天橋下:消失了。
29. 上禾輋17A號:消失了。
火炭,可嘆?
以為沙田區的古蹟都看盡了,穿入火炭才發現殘存一排古屋,以麻石和青磚興建,有精緻雕飾,估計過百年歷史。1904年的地圖標示了該處有一排屋,1924
年的航空照片也攝得,可作佐證。
在巷尾遇到一位老人家,問我入來做什麼,不久我們便攀談起來......
據他所說,這條火炭村就是原本的火炭,全村姓鄭(難怪有3間鄭氏家祠)。客籍祖先遷來這個河谷定居,有感終於「可以嘆番吓」,故取名「可嘆」,後來被殖民地政府官員誤作「火炭」,沿用至今。之前只聞「河灘」之說,第一次聽到「可嘆」,感覺有點搞笑,未敢肯定。
談及這些屋,伯伯指着屋前那座龐大的高級屋苑(星凱堤岸),說過幾年可能便没有了,因為火炭正在轉型。我忘記了屋苑前身是什麼工廠,他說原本是怡和染廠,英資是第一個進入這個河谷,平價買入農地,把它變成工廠區,當年很多工人上班。
的確,看看60年前的航空照片,火炭只有怡和染廠一間工廠,四週都是農田和漁塘,另一邊的禾寮坑村有兩間山寨式豆品廠,山上用來安置災民的平房區還未興建。由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火炭才大規模發展為工業區,位於谷中腹地的拔子窩村也被迫遷到半山。
瑟縮在另一邊河岸的元祖火炭村得以保留,但面對火炭的再次轉型,豪宅區化,房價舖租必然颷升,業主有更大誘因賣屋重建。伯伯看得通透,「這些屋,再過幾年便没有了。」這也是為何我要趕緊記錄各區的古蹟。
路線:大學站→火炭→沙田
|
|
純影集 Photos
|
|
|
|
|
|
|
地
母 夏 苑 對 下,人 工 斜 坡 頂
|
|
|
|
|
|
|
|
|
地
母 夏 苑 對 下,人 工 斜 坡 頂
|
|
|
|
|
|
|
|
|
落
路 下
|
|
|
|
|
|
|
|
|
禾
寮 坑 村 都 有 些 舊 屋
|
|
|
|
|
|
|
|
|
禾
寮 坑 村 都 有 些 舊 屋
|
|
|
|
|
|
|
|
|
後
山 似 乎 有 遺 跡......
|
|
|
|
|
|
|
|
|
乒
乓 波 枱!原 來 是 火 炭 公 立 學 校 遺 址!
|
|
|
|
|
|
|
|
|
火
炭 村
|
|
|
|
|
|
|
|
|
火
炭 村 1-3B 號
|
|
|
|
無添加。香港自然美,何須整色整水? 《相片無添加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