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水瀝石堆 Shing Mun Rock
Piles
日期: 2024-04-04
天氣: 時晴時陰,能見度一般。
相機: Samsung S22
日記:友人最近在城門水塘引水道對上,「古墓脊」附近的樹林裡發現一個個不明石堆,數量頗多,想不通有何用途。有人猜想是否《新安縣志》所載之「大帽山...... 上有石塔」?又或者是遠古時代的神秘宗教遺蹟?這些都難以證實,不如詳細考察一下,從古人生活的實際角度去推測吧!
這些石堆在古墓脊左方約230至260米高度之間的斜坡,查看1924和1934年的航空照片以及同期的地圖可知那一帶沒有耕地。為了保護集水區的水源,城門谷的居民於1930年被遷走,所以石堆很可能有過百年歷史。
實地考察,該地有數十個石堆,有大有小。比較大的石堆通常都是堆在大石之上,而且堆得很有技巧,一層一層的堆上去,頂部是平的。石堆的位置沒有什麼規律可言,但如前述,建造者似乎刻意選擇建在大石之上。大石本身並不平坦,要堆在上面便要小心選擇適當大小的石頭砌在適當位置,頗花工夫,為何不乾脆堆在泥土上呢?還有,為何要一層層的堆,又為何頂部是平的呢?
我想來想去還是想不到有何用途,後來終於想通了:就是沒有用途,即是垃圾!
除了石堆,這片斜坡還有大量的矮石牆,不是梯田那種石牆,而是阻隔動物的那種。明顯地,這個斜坡因為缺乏水源和有太多石頭而不適合耕作,地勢太低也不適合種茶,所以附近村民利用它來畜牧,養牛羊之類。
不過,要作牧場就必須先清理大量石頭,掉到哪裡呢?又運不到太遠,只能就地處置,可以用來建石牆。但當石牆已建成,其餘的石可以堆在哪裡?堆在大石上就最好了!反正本來就搬不走大石,堆在上面就不會佔用土地啦!
小心翼翼地把石塊一層層的砌上去,可以大大增加容量。因此,石堆的頂部也是平的,可以繼續放上去。
如果附近没有大石,唯有就地堆石,但這會佔用土地,不是首選,所以這些石堆都是小型的。
這個推測雖然不能保證一定正確,但符合觀察到的各種石堆特徵,在動機上也解釋得通。畢竟堆石是頗大的工程,必須有重要的經濟誘因去推動。
斜坡還有三座荒廢了的山墳,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在宣統元年(1909年)重修,記載土名為「大水瀝」,因此暫且把石堆遺蹟稱作「大水瀝石堆」吧。
探完石堆,走龍門郊遊徑返城門水塘,再落下城門水塘行鐵索徑,去年9月的「500年一遇」暴雨所造成的三處山泥傾瀉位置還正在修復,但勉強可通過,最後下大圍結束。
路線:城門道→菠蘿壩→古墓脊→大水瀝石堆→龍門郊遊徑→城門水塘→鐵索徑→大圍
|
|
純影集 Photos
|
|
|
|
|
|
|
好
特 別 的 扭 計 門 樓
|
|
|
|
|
|
|
|
|
矮
石 牆
|
|
|
|
|
|
|
|
|
宣
統 元 年 (1909 年) 重 修,土 名 「大 水 瀝」。
|
|
|
|
|
|
|
|
|
堆
在 大 石 之 上 的 石 堆 |
|
|
|
|
|
|
|
|
堆
在 大 石 之 上 的 石 堆
|
|
|
|
無添加。香港自然美,何須整色整水? 《相片無添加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