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龍至上村 Chuen Lung



日期: 2024-05-12
天氣: 時晴時陰時雨,能見度一般。
相機: Samsung S22

日記:從大帽山影川龍,可見一座不明的巨型建築,一直想知是什麼,今日走去看看,有條小徑挨近大厦旁,可見它似乎荒廢了,十室九空,但仍然不知是什麼。小徑繼續通往寮屋區,總算行了些新路。然後折返,有官方山徑上牛寮,荃錦坳接入甲龍古道,下雷公田,參觀了圓通寺,再出石崗。遊走上村,尋找古蹟,末程重訪法定古蹟的植桂書室和二級歷史建築的黎氏大宅,開始下雨,感謝黎生黎太邀請入內參觀和介紹他的祖屋,不覺聊了超過一小時!今日做節要提早收工,冒雨衝上巴士。

黎氏大宅 (二級歷史建築)

站在黎氏大宅外拍照,為了拍得正面,撥開草叢,踩入屋前方的廢田,去到正中位置,影影影…… 天空蓋上烏雲,開始灑下雨粉……明明中午時還陽光普照,怎麼去到戲肉才下雨?運氣真差!5年前第一次來到又是這樣,似乎天行跟黎氏大宅無緣。

不料,屋內一個男人從正門出到前院,隔着青磚圍牆的花樽形欄杆揚手,示意我入來。「入來睇囉~」

我繞回側面的門樓,年約60的黎生開門讓我入前院,實在喜出望外。談起這大宅的歷史,他告訴我是由他的曾祖父興建,當時在這區可說是一座豪宅。好奇他怎麼有錢起屋,不出所料,是「賣豬仔」往海外打工。去了哪裡?「歐洲」,歐洲哪國?「歐洲呀!」,原來黎生有些鄉音,說的是澳洲。曾祖父去做礦工採金,後來開舖頭,經營南北行乾貨生意而致富。他從未讀過書,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簽約要靠打手指模,慶幸沒有給人騙,賺得錢回來衣錦還鄉,在八鄉買下田地,興建大屋,又在上環繼續經營南北行,那個時代典型窮人發跡之路的故事。

黎氏雖然隻字不識,卻知道教育的重要,早在未建大屋之前已在後方興建了一座宏偉的私塾,名為「植桂書室」,現在是法定古蹟,由政府管理。

黎金泰 (1856-1916年) 也是元朗合益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開創了元朗新墟,打破了由鄧氏壟斷、苛索秤費的元朗舊墟買賣。正如大埔的太和市和粉嶺的聯和墟一樣,是得到港英政府允許,由新界非原居民打破原居民的經濟壟斷,有劃時代的意義。據黎生說,鄧氏在八鄉早已喪失主導地位,田地多賣給黎氏等非原居民,因此上村有不同姓氏的非原居民聚居。

黎氏大宅1919年才建成,比植桂書室晚了至少20年,當時黎氏已過身,大宅留給四個兒子居住。大宅相當宏偉,是兩進一天井三開間格局,每個開間都特闊(17坑瓦),樓頂特高,相信一定耗資巨大。前進的樓房在幾年前得資助重修,牆上的灰塑修補和粉飾過,但壁畫是原裝,因古蹟辦的專家說現在的工匠難以畫出原作的神髓(讚)。木雕簷板是舊的,屋頂少部分裂了瓦片更換了,一根被蟲蛀的橫樑也更換了,但其他例如木趟閘和內部都没有改動。沒記錯的話,這樣便達到100萬元的復修資助上限,後進要等將來再申請了。

一路欣賞屋前雕塑壁畫,雨越下越大,黎生帶我入內參觀,順便可避雨……嘩,很漂亮!天井兩旁的天台有綠色的花樽形欄杆,其下是拱門走廊,正中的大廳是祖先神位,神枱有手工精緻的木雕。有些村民忌諱外人拍攝祖先神位,所以我也不敢貿然向那邊影,但黎生卻百無禁忌,說可以隨便影。

黎氏的祖祠既不在這裡,也不在植桂書室,而是附近的祠堂村。那間祠堂我也曾見過,但已重建成新的一樣,可見同一族人也不是每個都重視保育古蹟。

正廳的入口上半部裝上了玻璃窗,是颱風温黛之後加上的,既可保持室內明亮,也可遮風擋雨,保護神位免被淋濕,好過把天井封掉。鐵框玻璃窗雖不是古物,但能夠自然地融入青磚建築,是現代鋁窗無法做到的。這個設計比較罕見,但也不是獨有,印象中篷吉鄉上將府的沈氏家祠便有類似設計,我介紹黎生可以去參觀一下。

穿過木門,進入右邊偏廳,是黎氏夫婦的主要起居空間,黎太正在看電視。(夫婦二人都很好客,慷慨接待之餘還遞上一支蒸餾水。) 木門和通上二樓的木梯都是原裝的,敲上去很實淨,可見當年用上上好的材料,難怪堅固耐用,百年後也無損。

廳很闊落,樓底特高,裝上吊扇也綽綽有餘。從窗戶可見青磚牆身超厚,原來是雙層構造,中間是空心夾層,用作隔熱,確保大宅冬暖夏涼。這種設計在住宅很罕見,我都是在一些倒塌了的廟宇見過。

黎生指着天花板,說這是大屋的最特別之處:當年申請重修,古蹟辦的專家來視察,發現樓板竟是用英泥鋼筋建造,跟傳統中式建築以木樑和木板作樓板不同,這是專家在當代建築中從未見過的!

這麼一說我便明白了,1910年代水泥還未在香港普及應用,雖然不少政府的水務工程都有採用水泥(利用其防水性質),但往往是從海外入口,價錢高昂,故新界居民只能用本地生產的傳統材料建屋,直至青洲英泥在紅磡的廠房在1931年擴建,水泥才大幅增產,故本地建築自1930年代才開始轉用水泥。黎氏大宅在1919年已用上水泥鋼筋,很可能是從外地進口,可謂不惜工本!

如果你從外面看,會發現黎氏大屋有一條凸出的腰線分隔上下兩層,就是水泥樓板的邊緣。估計當時是先建成下層,再蓋上水泥樓板,然後才建造上層。由於當年工藝技術有限,樓板無法收入牆身之內才往外凸出,成為大宅的獨有特徵。

翻查資料,大宅的建築商是著名的榮益建築公司,老闆是元朗大宅娛苑的主人蔡寶田,曾承建了大量政府和私人工程,例如深水埗警署、山頂明德醫院和石澳鄉村俱樂部。不過那是1920年代的事了。黎氏大宅可能是它比較早期的建築,由傳統中式建築演化到現代結構仿中式建築(例如景賢里和虎豹别墅)之間的一個missing link,由此角度看,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可惜古蹟報告並無提及此點,二級歷史建築的評級也很可能沒考慮到這個發現。

我和黎生談得投契,除了古蹟,也有地產商的屯地、環境破壞、浪費公共資源,從事建造業的黎生也知道當中很多古惑嘢,自然傾得來,不覺已逗留了個多小時,差不多日落了。

最後一個話題是古蹟的何去何從,見兩夫婦看似膝下無兒(不敢問,靠估咋),我提起見過無數古蹟因後人移民、嫌不實用、維修費高昂而賣掉或拆卸重建,有人甚至說只要出得起錢連祠堂都可以拆(黎太立即嗤之以鼻)。黎生說,如果無人繼承,寧願交給政府保育也不會拆。短短個多小時的交談已感受到他對古蹟家業的珍視,跟一般新界族人那種因為「威水」而生的自豪感不同,是真正的懂得欣賞和珍惜,知道歷史和建築價值不是可以用錢來衡量的。但願每個古蹟的業主都好像他!

路線:川龍→牛寮→甲龍古道→雷公田→上村→謝屋→黎屋


純影集  Photos







川 龍 貫 文 學 校 (1958-1988)








不 明 的 巨 型 建 築

















2006 年 建 立 的「襌 悦 阿 蘭 若」道 場,由 商 人 譚 澤 霖 家 族 捐 出 雷 公 田 5 萬 多 呎 地 設 立。



































圓 通 寺,1910 年 創 立,後 來 木 樑 受 白 蟻 侵 蝕,1969 年 重 修 成 鋼 筋 水 泥 結 構,但 佈 局 維 持。




















<< Last Page Page 1 / 7
Next Page >>

無添加。
香港自然美,何須整色整水?   《相片無添加聲明》
天行足跡 Copyright © 2024